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曾銘宗質詢行政院長賴清德,高雄市長當選人韓國瑜、台中市長當選人盧秀燕、南投縣長林明溱皆表態承認「九二共識」全力拚經濟,民進黨政府有何評論與因應。值得關注的是,行政院長賴清德表示因為韓、盧等人皆受到民意支持,如果要用「九二共識」與大陸進行交流與合作,行政院表示尊重。這預示著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的大轉彎嗎?台灣大選後,大陸國台辦旋即表示歡迎與承認「九二共識」縣市進行城市交流,由於泛藍在兩岸關係性質、城市交流性質與大陸當局具有共識,可以預測兩岸關係將有走向緩和跡象。一、「九二共識」將再起嗎?未來泛藍縣市將形成「地方包圍中央」態勢,涉及兩岸關係政策本係由泛綠執政的中央政府所掌握,但因泛藍與大陸當局具有「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因此大陸當局將「區別對待」泛綠與泛藍執政縣市,形成「一國兩制」狀態。儘管在此次地方選舉中,統獨議題與國家認同牌被視為無效,但在,2020年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是否也是無效呢?我們觀之2012、2016兩次總統大選經驗,2012年總統大選,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及企業界紛紛表態支持之,結果馬英九當選,「九二共識」被視為選舉獲勝關鍵因素。但2016年總統大選,蔡英文提出依據憲政體制處理兩岸關係、提出「維持現狀」,不承認「九二共識」,卻另提「九二歷史事實」、「九二會談精神」、「九二共同認知」,但仍當選。2016年總統大選,「九二共識」並無發揮如同2012年總統大選時威力。如今面對2020總統大選,「九二共識」能否讓藍營再度贏取大選嗎?二、民進黨地方選舉主軸轉變台灣地方選舉主要涉及地方治理議題,本來敏感的國家認同與統獨爭論、兩岸政策並非關鍵焦點。然「中國因素」涉及台灣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也關乎農漁產品、產業、觀光、城市治理、陸生陸配、教育文化領域發展,難以規避兩岸互動與合作。從美國川普政府指控中國介入期中選舉,後美國政府官員指稱境外勢力、假訊息介入台灣選舉,這提供民進黨當局基於選票極大化大打「中國牌」的千載難逢機會,故而轉變選戰主軸,從「改革挺下一代」變更為「改革不回頭、鬥陣顧台灣」。這導致台灣地方選舉由單純「地方治理」的「低階政治」,上升為「統獨爭論」的「高階政治」。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果揭曉,國民黨取得壓倒性勝利,共獲十五縣市席位;民進黨雖操作「中國因素」,然只贏取六個縣市,顯示打「中國牌」效應實已陷入邊際效用遞減困境。民進黨當局強調「中國因素」介入,宣稱大陸試圖金援特定候選人,動員網軍釋放假新聞、假消息,意圖干擾民主選舉。蔡英文總統視此次選舉為「民主保衛戰」,必須「守住台灣價值與台灣民主」,聲明「台灣的主權不能妥協、不能讓步,台灣自由民主一步都不能敗退」。顯見民進黨有意將城市治理議題,轉換成主權與民主保衛戰。三、地方選舉操作「中國牌」失靈民進黨操作「中國因素」,試圖在選舉過程中藉由議題發酵產生影響效應,主要是採取以下策略。首先,「明確化」中國因素干擾選舉。民進黨政府拉高分貝一再影射「中國因素」介入,視此選戰為2020年總統大選前哨戰。大陸當局不僅多次表達從未介入台選舉,指控民進黨當局完全是「血口噴人、造謠污衊」,試圖轉移自身執政績效不佳之困境。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莫健更直指,境外勢力企圖改變台灣輿論方向,表達台灣正處於全球假消息最高風險的第一線。這提供宣稱「中國因素」介入台選舉的有利佐證,不斷強調境外勢力干擾台內部政治過程。行政院長賴清德更引用美國副總統彭思指控大陸介入美國選舉、破壞其民主,因此台灣自然也會遭遇大陸介入與干擾地方選舉。其次,「標籤化」對手兩岸政策取向。蔡總統宣稱依據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因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協商中斷、外交休兵中止。此次選舉中前總統馬英九提出「新三不」取代「舊三不」,其中「不統」修正為「不排斥統一」,而遭不尊重台灣人民對未來選擇權之批評;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因表示認同「兩岸一家親」,及曾受訪表示中國方面希望他參選總統,而遭「抹紅」。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承認「九二共識」,及提出「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兩岸經貿政策及南南區域合作,其網路高聲量被質疑來自境外勢力或大陸網軍之操控。最後,「衝突化」操控國家認同議題。金馬獎頒獎典禮蹦出統獨紛爭,受獎導演傅榆表達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後前金馬獎影帝涂們不干示弱回應:「再次來到中國台灣」,瞬間「傅榆事件」成為兩岸輿論關注焦點。大陸官方及官媒鑑於既往「周子瑜事件」,被操縱反成為民進黨的「超級助選員」,刻意保持低調,並未大動作聲討。《環球時報》批判傅榆受「去中國化」影響;同時指責民進黨試圖炒作兩岸議題,獲取短期政治利益。蔡英文總統、文化部長鄭麗君聲援傅榆,反對「中國台灣」之說。民進黨當局直指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而是「中華民國下的台灣」。從這次台灣地方選舉經驗來看,無論是大陸有意或無意介入台灣選舉,由於「中國模式」發展深深影響台灣未來選擇,從1996年總統大選以來,因為藍綠政黨政治格局形成與統獨長期爭論,導致國、民兩黨兩岸政策取向有所差異,甚至彼此皆曾污名化對方為「同路人」、「代理人」,加深兩黨對立與衝突。從這次選戰結果國民黨大勝,顯然民進黨在地方選戰中導入「中國因素」,試圖邊緣化、標籤化國民黨及拉高國家認同衝突效應,從而降低國民黨選舉聲勢效,應可謂是失敗。民進黨大打「中國牌」作為轉移中央執政績效不佳之策略,其邊際效用遞減,並沒有發揮翻轉選情。換言之,在地方選舉操作「統獨牌」、「中國牌」反而是得不償失。2020年總統大選是否還要如法炮製呢?顯然這是有待商榷。更多論壇文章 我在「中共中央第二黨校」上的一堂歷史課 上帝凍結了這隻黨產魔鬼 這一個黨還是民進黨嗎? 台灣過去曾經有「當選」無效的前例嗎? 吳音寧來了又走了 民進黨再次劃錯重點______________【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 Dec 03 Mon 2018 10:44
盧敬堯楊博涵先盛後衰 南韓大師賽男雙4強止步
留言列表